膜钳片

第一步是分两次拉制,第一次拉长7~10mm,直径小于200μm,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次拉制,最终使尖端的直径为1~2μm,两步拉制的目的主要是使电极前端的锥度变大,狭窄部长度缩短,因此可降低电极的串联电阻,也可减少全细胞记录时的电极液透析时间。由于膜片微电极最忌沾染灰尘和脏物,更忌触碰尖端附近部位,所以一般要求在使用前制作。
第二步是在电极前端涂以硅酮树脂(sylgard),其目的是为了降低电极与灌流液之间的电容,并形成一个亲水界面。经此处理后,上述电容可由6~8pF减少到1pF以下。硅酮树脂对形成Giga?鄄seals无影响,但可减少本底噪音,对单通道记录很重要。在进行全细胞记录时,不用硅酮树脂也可以得到满意的效果,通常微电极在涂抹硅酮树脂后再进行抛光,但最好是在涂抹后一小时内抛光,否则很难改变电极尖端的形状。
第三步是抛光,将电极固定于显微镜工作台上,在镜下将尖端靠近加热丝,当通电加热时,可见电极尖端微微回缩,此时电极变得光滑,且尖端的杂质烧去,得到较干净的表面。从而有利于和细胞膜紧密封接,并在封接后更易保持稳定。
电极在实验前要灌注电极液,由于电极尖端较细,因此在充灌前,电极内液要用0.2 μm的滤膜进行过滤。一般电极充灌可分灌尖(tipfilling)和后充(backfilling)两步。灌尖时将电极尖端浸入内液中5s即可,由于毛细作用溶液会进入电极最尖端处,然后从电极后端用细小的聚丙烯注射管插至尖端附近将溶液充至1/4长度,用手指轻轻弹除尖端残留的气泡即可。灌注后的电极电阻一般为2~5MΩ,而全细胞记录则最好在2~3MΩ。
3. 膜片钳实验系统 根据不同的电生理 实验要求,可以组建不同的实验系统,但有若干共同的基本部件,包括机械部分(防震工作台、屏蔽罩、仪器设备架)、光学部分(显微镜、视频监视器、单色光系统)、电子部件(膜片钳放大器、刺激器、数据采集的设备、计算机系统)和微操纵器。
在大多数膜片钳实验,要求所有实验仪器及设备均具有良好的机械稳定性,以使微电极与细胞膜之间的相对运动尽可能小。防震工作台放置倒置显微镜 和与之固定连接的微操纵器,其他设备置于台外。屏蔽罩由铜丝网制成,接地以防止周围环境的杂散电场对膜片钳放大器的探头电路的干扰。仪器设备架要靠近工作台,便于测量仪器与光学仪器配接。
倒置显微镜 是膜片钳实验系统的主要光学部件,它不仅具有较好的视觉效果,便于将玻璃电极与细胞的顶部接触,而且是借助移动物镜来实现聚焦,具有较好的机械稳定性。视频监视器主要是用来监视实验过程中的操作,特别是能将封接参数(如封接阻抗)与细胞的形态对应,以实现良好的封接。
膜片钳放大器是整个实验系统中的核心,它可用来作单通道或全细胞记录,其工作模式可以是电压钳,也可以是电流钳。从原理来说,膜片钳放大器的探头电路即I-V变换器有两种基本结构形式,即电阻反馈式和电容反馈式,前者是一种典型的结构,后者因用反馈电容取代了反馈电阻,降低了噪声,所以特别适合超低噪声的单通道记录。由于供膜片钳实验的专用计算机硬件及相应的软件程序的相继出现,使得膜片钳实验操作简便、效率提高。如与EPC-9型膜片钳放大器(内含ITC-16数据采集/接口卡)配套使用的软件PULSE/PULSEFIT,它既可产生刺激波形,控制数据采集,又可分析数据,同时具有用于膜电容监测的锁相放大器,多种软件功能集成于一体

2014-12-12